查看原文
其他

城市。泛城市?逆城市!——当代艺术在公共空间的嵌入

AP editorial 建筑实践 2021-11-23


——摘录、编辑自上海第三届超高层建筑产业国际峰会演讲,原题《当代艺术的“泛城市化”与“逆城市化”转向》



 


演讲:冯博一

独立策展人、艺术评论家

四川美术学院艺术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01. 艺术地产——

中国当代城市与艺术结合的典型策略


在中国,当代艺术与城市化相结合,突飞猛进的房地产业与尚不完善的艺术行业催生出了“艺术地产”这一特殊现象。开发商在地产项目中融入多种艺术元素,从而将某种具有号召力和人文艺术品味的生活方式镶嵌到地产的规划、开发、运营和服务的整个流程之中,为消费者创造出重视生活感受和人文艺术价值的人居生活。在传承地域文脉、体现区域文化特性的同时,地产也因艺术而增值。

 

在当下中国的城市中,艺术地产有两种常见的操作方式:第一种艺术仅作为营销方式出现;另一种则通过在建筑中直接植入艺术来将其融入到房地产的设计策划中,引导人们从艺术的角度看待城市和地产,关注地产与城市、地产与生活、地产与当代文化的关系。


长城脚下的公社


90年代末的深圳华侨城“深圳国际当代雕塑展”、陈家刚建立的“上河美术馆”及潘石屹建造的“长城脚下的公社”开创了艺术地产的先河,成为当代艺术与地产行业互动的范本。在之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包括现在),国内涌现的大部分案例,都是概念化艺术地产或“地产+艺术馆/展览”的单一式艺术地产——这种与房地产开发公司合作办展的方式是中国当代艺术展览机制中的一种典型操作方式,也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一种带有民间性质的奇特展览模式,潘石屹开发建设的北京SOHO现代城项目就将这种模式发挥到了极致。


北京SOHO现代城


2000年11月,北京SOHO现代城邀请艾未未策划了一个艺术展览,把近20位活跃前卫艺术家的雕塑、装置作品镶嵌在所建大厦的各层及周围的景观中。现在看来,对于作为房地产商的潘石屹来说,他发现了中国当代艺术展览系统的缺失,希望通过资本的力量将当代艺术资源与其房地产项目相结合。该项目在宣传、推广和销售中添加了艺术元素,为有创新意识的建筑师和艺术家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从而在众多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中脱颖而出;对于策展人来说,他能通过房地产行业的热钱来实现个人的策展理念;而艺术家们则得到了在日常公共社区空间永久展示作品的宝贵机会——可谓是各取所需。

 

随着中国房地产热的兴起,在之后与房地产合作的诸多艺术展览项目中,虽然策展的主题、参展的艺术家各有不同,但基本上都延续了这样的模式。

 

SOHO现代城艺术装置

SOHO现代城艺术装置



02. 当代艺术“泛城市化”

与“逆城市化”的趋势与影响——

以乌镇当代艺术展为例


近年,将当代艺术资源带入城镇、乡村、田野等公共空间之中,已成为国内较流行的当代艺术展的方式之一。由此,原本聚集在城市的文化艺术功能开始逐渐向有条件的中小城镇及乡村分化、转向,形成了“泛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趋势。

 

“泛城市化”可以理解为在一个区域内,广泛而普遍推进的一种城市化过程;“逆城市化”则是人口从大城市和大都市区,向较小都市区、小城镇甚至非城市区迁移的分散化过程——当城市的发展达到一定的限度,甚至产生了“文化拥挤”时,调整和优化城市的功能结构和空间结构就变得迫在眉睫。由此,中心城市的各种功能,比如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以及居住和休闲娱乐等功能纷纷向有条件的中小城镇及乡村分解。同样,当代艺术的展览及策展方式,也开始打破城市白盒子美术馆的局限,开始向乡镇、田野蔓延、播散。

 

下面将以在2016、2019年举办的两届乌镇当代艺术邀请展的主题策划和具体作品为例,说明当代艺术在“泛城市化”和“逆城市化”过程中的影响与作用,以及该展览作为当代艺术“在地性”的一种策展实践,如何探寻一条在乡镇进行当代艺术展览的策展、呈现、传播,乃至消费的有效途径。


2019年乌镇当代艺术邀请展“北栅粮仓”展区


“乌托邦·异托邦”——

2016年乌镇当代艺术邀请展


“乌托邦”是人类对理想社会的期望和完美社会形态的虚拟,也是人类历史的一种精神存在方式,并成为改变现状、开辟未来,甚至激进革命的主要动力之一。乌托邦与社会现实的复杂、矛盾、差异直接相关,或者说恰好相悖;而“异托邦”则是一个超越之地,同时又是一个真实之场。它是在想象、追求、实践乌托邦的过程中,在现实层面上呈现出的不同变异的现象与结果。考虑到“异托邦”的现象在当今世界层出不穷,并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被表现出来,呈现出一种世界“异托邦化”的趋势,而中国正是最集中体现出福柯笔下“异托邦”的某些特征的地方,这也是此次展览主题的由来。(注:“异托邦”概念出自米歇尔·福柯上世纪60年代中期出版的《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


  “街广场”,宋冬


“街广场”是在乌镇艺术节提供给艺术家的一个空间中完成的,而这个空间是对北京长安街空间的转化——假的松树、长安灯,都反映出长安街的外在表象;而华灯上的监视器则使得另外一个房间的观众可以看到展览空间里人的参观状态,这也与现实对照;



另外,这件作品大面积使用了廉价、临时、具有反光效果的PVC软玻璃,并被处理成褶皱形态,使空间出现变形的视觉效果。人们在其中感知到“长安街”的空间与形态,但它的整个感觉、气氛和形式又都发生了一种变异和扭曲——乌托邦是大家对于未来社会的希望,也是人类对理想化的一种追求,然而在现实生活当中,这种乌托邦的理想往往会发生变异。


“唧唧复唧唧”,安·汉密尔顿


“唧唧复唧唧”是形容中国古代妇女纺织声的词汇,艺术家把这种纺织过程和器具与乌镇的国乐剧场空间相结合——乌镇的古老织机,通过织线将座位们连结在一起。除此,每天会有一个纺织女工,将在乌镇收集的旧毛衣拆成线,再重新织成一个织毯。新织出来的纺织品带有乌镇当地居民过去的文化与生活记忆,以及他们自身的气息。这也是这个作品在乌镇展出时,特别受到当地百姓欢迎的原因之一。



“时间开始了“——

2019年乌镇当代艺术邀请展


世界格局急剧变化的时代中,全球化已经走到了令人困惑的境地,甚至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我们以为一个确定的时代结束了,一切坚固的东西都已烟消云散,但新的时代似乎并未开始。以“时间开始了”作为第二届乌镇当代艺术邀请展的主题,一方面是对现状做出直白有力的表述,以回应人们心底已经产生的共识与感知;另一方面意味着我们正处在社会转型的时间断裂带上,一切都变得扑朔迷离,一切又皆有可能——时间开始了,但距离我们的未来究竟有多远?而感应“存在与时间”的一切,就成为这次展览主题内容的即时依据和现实针对性,也是时间的刻度和循环往复的规定性所在。


“双眩”,安尼施·卡普尔


艺术家通过双弦的概念和凹凸镜的形式,将周边的环境映射到里头,从而形成了观众与作品之间的镜像关系。这个作品虽说是静态的,但放置在不同的环境中,便映射出不同的场景——这些场景与作品本身又建立起了一种关系。从某种角度来说,他的作品可以放置在不同的场地环境中却依然成立。卡普尔接受此次邀请,也是因为他的作品从未在乌镇这样独特的环境、建筑与氛围中被呈现过。



关于公共艺术与观众的关联性以及观众参与的方式,现在大部分的公共艺术作品还是处于静态呈现的状态,观众们需要围绕着作品观看,或是说以一种仰视的心态去欣赏。然而,当代艺术的发展实际已经远超于此,例如宋冬的无界博物馆——作品与观众直接发生关系,促成一种在地、邻里的关系,而这种直接的关系跟个人的生活经验、记忆、生活环境以及社区的环境都紧密相连。


“无界博物馆”,宋东


在上面提到的“街广场”中,艺术家建立了一个空间,在里面大家可以自由地观看、休息、活动,作品能够真正地与观众产生互动、直接相连;而“唧唧复唧唧”和乌镇本身的人文历史、自然环境是密切相关的——不是说一个工作室里拿来的作品,放到某一个街区,就变成公共艺术了。公共艺术在不断地发展,这种互动性——真正地与日常生活、与人发生关系,变得非常的重要——这是我认为现在公共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物尽其用”展览,宋东



03. 反思——

当代公共艺术的嵌入方式与意义


乌镇艺术展的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处理身处乡镇场地中的当代艺术作品与消费群体的审美习惯之间的关系。在具体的场景中,艺术家认为的好作品,往往与一般受众的审美产生冲突。这种冲突是由于艺术教育的滞后和实验艺术的前卫性所导致的,也难以苛求一般受众完全接受艺术家的实验性创作方式。


在乌镇这样的公共空间举办当代艺术展,那种一味强调观念性、实验性而阻滞了一般受众进入作品的操作是需要避免的。因为,介入乡镇日常生活环境的艺术形式,除了美化环境之外,也有提升公众审美的作用,给予大众一种看待、表达事物和现象的别样视角及视觉呈现,并希求激发对审美问题的对话与讨论——而这一切的前提是使消费者能够进入,并从一定程度上释读作品,否则谈何在公共场所讨论公共性问题?

 

“另一水面”,妹岛和世


所以,我们在策划、选择参展作品时,强调乌镇自然、历史、人文景观的和谐有序,以及作品能够被较完整感知成为首要条件。艺术家们正是通过依据环境的艺术创作,把自身的艺术观念和对展览主题“原乡、乡建”的理解,以及对空间环境的认知,渗透到他们的作品里。而对于生活于其中的居民,他们的生活也将和这些作品发生着或直接或间接的微妙关系,使其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存空间。


“另一水面”,妹岛和世


因此,我们作为策展人,试图在艺术作品与乡镇公众之间搭建一条能够对话、讨论的通道。期待他们与作品之间的交流,并逐步形成公众与艺术家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共同的审美观念,丰富乡镇公众关注的话题,并提升乡镇的整体文化、艺术品质。

 

而站在当代艺术策展的角度,这些作品既不是传统概念的室内外公共性艺术作品的制作,也不是与外界阻隔的封闭展厅内的艺术展示,而是乡镇环境与各作品媒介,以及与艺术资源之间的利用与被利用关系,也是一种以往观看作品视觉经验的看与被看间的新型的视觉角度。

 

“内省腔”,尹秀珍


所以,我寄望于在乌镇的当代艺术展览与乡民能够提示出对文化时空和自然生态的新概念:即以广袤的乡镇而延伸出的艺术与公共空间的特殊景观,构成一种有意味的转化——这种转化是以当代艺术作品本身的视觉样式,与装置、声光电等多媒介而构成的最具有接触性、激活性的衔接效果。进一步的指涉是将当代艺术元素转化出与其相关,却又完全不同的一种形态——一种与都市美术馆和艺术中心等封闭空间完全不同的形态,从而形成当代艺术和乡镇田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融合的关系,乃至具有“无墙美术馆”的作用与影响。这也是构成当代艺术未来在展览策划和视觉呈现的关键所在。





《建筑实践》杂志已于2019年7月全新改版。改版后页码扩充至208P,月刊,全内容中英双语,并采用全新的视觉设计。作为中国建筑学会会刊,《建筑实践》杂志将坚持客观中立的专业媒体立场,紧跟行业发展趋势,真实记录中国当代建设事业,积极扩展建筑学科社会影响。


《建筑实践》2019年11月刊 

“城市环境与公共艺术”特辑

目前开放投稿中


(封面以实际印刷为准)

“观点”栏目投稿要求:

1、契合“城市环境与公共艺术”主题;

2、附图需要满足印刷精度(不小于300dpi),附图注,并提供必要的图片来源。


“项目”栏目投稿要求

1、契合“城市环境与公共艺术”主题;

2、项目已竣工并开始运营;项目地点位于中国本土,竣工日期在2017年1月之后;

3、需提供项目介绍文字、设计图纸、设计图解和建成照片;素材需满足印刷精度(不小于300dpi),附图注。


截稿日期

2019年10月30日


投稿邮箱

editor@archipractice.cn

 

联系电话

徐抒文 133-0865-8871


编辑  /  徐抒文视觉  /  jolie

注: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及原作者




【新刊开售】


【新刊预售】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